這是從MISO桑家看到的BBC報導,本來想直接回在MISO桑家,
但是越寫感想越多怕回覆欄放不下,
所以還是搬回自己家成為一篇文章好了!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可能要先參考BBC的原文,
What do stadiums say aboutus?
才不會讓我搞的一頭霧水(笑)

國際運動賽會在今天已經成為不流血的戰爭,
成功舉辦大型國際運動賽會更是國力展示的大好時機,
國家體育場肩負開閉幕式和某些重要項目決賽場地任務,自然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運動場館的興建牽涉到整體都市計畫,就算是在職業運動盛行的米國,
新建場館在交通動線規劃和財務支援方面還是需要當地政府的配合,
由球隊老闆自行募款建造新球場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
雖然地方政府在財政上支援場館興建,
但大多數場館完成之後擁有權卻是球隊老闆而不是市政府,
如此也衍生出新問題:為什麼要拿納稅人的錢去興建私人營利事業場館?
有些球隊老闆會宣稱這是球隊和所在城市互蒙其利的作法,
因為設備良好的場館可以吸引更多球迷到場,
增加工作機會、城市知名度、旅遊人口和稅收,
但依照米國職業運動濃烈的屬地特色來看,球迷絕大多數是當地民眾,外地球迷的比例並不高,
除非是大城市如紐約、洛杉磯、舊金山有可能吸引到較多游離球迷,
因此球隊老闆的說法是很令人存疑的。

回到國際賽會部分,主辦是以國家為單位,當然場館設施興建必然以國家為主導,
主辦單位如何彰顯功能設備又能融入原有都市景色並不簡單,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京奧運的「鳥巢」體育館,
眾所周知北京是歷史古都,放入過於新潮的建築設計突兀性可想而知,
雖然我並不認為鳥巢外觀有多漂亮,但卻不能否認這的確是個很醒目的建築,
只是這樣的建築在北京就如同京都車站在京都一樣有格格不入之感,
雖說美觀和新穎的場館可在賽會期間吸引所有焦點,但場館的永續利用才是最大的問題。
為了容納儘可能多數的觀眾,奧運主場館容量大多驚人,最少可容納七萬人,多則上看11萬人,
但如此大規模的賽會畢竟非常稀少,因此這些場館必須縮減規模以利日常運用,
許多場館會將容量縮減到4-6萬人左右,如此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場館及週邊空間,
不過如倫敦奧運計畫將八萬人的場館縮減到剩下兩萬五千人倒是很少見的大削減。
交通路線規劃當然是極為重要的一項課題,國際賽會幾乎完全倚重大眾運輸,
因此鐵路、地鐵、乃至巴士接駁的公路系統全都馬虎不得,
如何在現有城市道路規劃之下妥善利用甚至興建專門系統是很大的挑戰,
當然興建專門系統會是很好的選擇,不過必須完全配合場館轉型預定才不至於誤判容量需求。

撇開商業利潤,我個人覺得國際運動賽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辦國的軟體水準,
硬體場館的規劃應該是國際賽會中相對容易的部分,
軟體方面主辦國當然必須得有一定程度的體育實力和國民水準,
再來才是對賽會的整體規劃成功與否,
畢竟硬體建設和賽會規劃可以找幫手,但體育實力和國民水準可是沒辦法作弊的,
唯有厚實的體育實力和國民水準才是真正的國力展示,
相較之下硬體的華麗程度不過是整體展示的一小部分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suik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